Skip to main content

「我應該會被回憶所拯救,因為我無法面對未來。」——《馬祖舞影》

這次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共有三場、12部影片的「流離島影」單元。這是1999年由12位導演選擇台灣12座離島的大型拍攝計畫,從同樣邊緣的紀錄片視角,勾勒邊緣的島嶼面貌(註)。

其中《馬祖舞影》是部該年代表馬祖列島的紀錄片。整部片從一封封朗誦著前線寄回的家書開始,鏡頭拍攝著基隆港,在「航行黑色海洋,鹹濕的氣味,帶來獨特的感受」的獨白中,走進從夜光中浮現的馬祖。

一位在沙灘上獨舞的老師是主角,在這位回鄉任教國小老師所在的學校,乍看之下校舍與學生的吵鬧,和任何一間台灣的小學沒有兩樣,直到島嶼之外浮現對岸福建的輪廓,導演慢慢攤開他對於島嶼和自己諸多沒有答案的疑問,才一鍵鍵在旁白的音效中,敲出這部紀錄片的核心。

這部約半小時的紀錄片,橫跨南竿、北竿、東引、東莒四座島嶼,紀錄新世紀初始的馬祖將面對的未來,在等待觀眾自己解答:究竟在老師獨自沙灘上舞動之外,當年碰烈浪花的峽谷、屋簷講古的老師、喊著「莎呦哪啦」的學生,他們又吐露什麼來自島嶼的訊息?

放映後,我曾提問當年計畫的製作人周美玲導演,如果12部導演、12部影片整體來看,是要說一個怎麼樣的島嶼故事?

周美玲導演笑著回答,當年她除了在地下社會的酒局擺平每個人要拍攝的島嶼外,沒有受限大家拍攝的主題與方法,費精力地反而是這500萬分要給12位導演的拮据經費下,還要說服出資者公視的總監,同意這些風格五花八門的紀錄片能一起在公視上映,更得擺平當年社會風氣下罵聲連連的觀眾。所以,她比較深刻地是這些紀錄片,如何磨練了當年二十幾歲他們的編導技法與取材視野,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至於在事後的場次映後座談,《噤聲三角》的北方三島導演沈可尚則補充當時是有一個如果電視是中央,紀錄片能扮演什麼樣角色的發問,一如圍繞台灣的離島,要用紀錄片「邊陲包圍中央」。

在《03:04》的金門與《噤聲三角》映後,黃庭輔與沈可尚兩位導演都指出,如果順著當年他們的影片去島嶼,「你可能會失望。因為這是我想像中的島,跟自己比較有關係。」回到當時的工作環境,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室剛成立,在台藝大的紀錄片教學課堂上,播放地還只有批判中國炸魚的新聞局出版品。「沒人知道該怎麼拍紀錄片,也沒人想拍。紀錄片只有進入電視台才能拍,沒有獨立製片。當年沒有國片大爆發,這12部片到今天放映,更幸運地意義應是:我們都還在拍片。」

對我來說,提問的反面是,我看見不只馬祖,還有《輻射將至》的烏坵、《浮球》的小琉球,這些紀錄片無論對準尋求定錨下葬的核廢料,還是漂浮海中永遠無法上岸的中國漁工,他們帶著諸如烏坵老師面對抗爭「要嘛被拖走、要嘛被槍斃」的戰地式發言,或者漁工所謂的「跟著船走,到哪裡就去哪裡」態度,都探索出這些剛進新世紀初的島嶼們,面對的是一種似乎與命運賭博的不確定感,跟馬祖一樣,成為一群在《西嶼坪》中被遺棄的四戶人家與四位警察,朱賢哲導演口中「都是孤棄被遺忘的人,在被孤立遺忘的小島」。

在《噤聲三角》片尾,沈可尚獨白出「我在拍一個不存在的島嶼」。如何以影像建立信任感與說服力,是這些導演一再強調的問題意識。

但另一層面是,回頭看,這些島嶼至今還在,他們沒有漂離台灣。距離將近25年後,這樣紀錄片拼湊出的群島圖像,現在,又說著什麼樣的核心故事?

馬祖舞影 Shadow Dancing at Ma Tsu

簡偉斯 CHIEN Wei-ssu

2000/台灣/24min/彩色/DCP

有關「流離島影」計畫的影片相關資訊:https://www.tidf.org.tw/zh-hant/category/shows2024/5855

註:這是蘭嶼《清文不在家》郭珍弟導演在映後座談的發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