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草包(tshǒu-bou)是過去馬祖人從事勞動時,經常使用的簡易餐盒。它以長條葉子為編織材料,打出三角形、雙層的外觀後,將裡頭填入稻米並炊熟,就成了馬祖古早人的行動飯包了。因為經常使用的葉子為桔梗蘭,所以在馬祖,桔梗蘭就叫「草包草」(tshǒu-bòu-jōu)。

草包的編法十分複雜,得將桔梗蘭折半後,再按照三股不同方向的葉條互相緊密交疊,最後撐開中央的空間,就完成了類似粽子一樣的三角錐。複雜的編織過程中包含許多馬祖語特有的動詞詞彙,包含了「重」thỳng,疊上去)與「擪」(áik,往下按壓)等動作,形成「兩重」(lang-lỳng)的重疊狀態。如果沒有與教學者心領神會、亦步亦趨的跟隨,初學者實在很難完成。但在一般馬祖長輩的記憶中,無論男女都能手腳勤快的、不到五分鐘就能完成一個草包成品。

草包在完成編織後,就要塞入糯米,到鍋裡蒸熟。從前以前米很貴,所以草包常常是跟著稀飯一起在鍋裡煮,家裡人吃稀飯,勞動的人才帶著蒸好的乾飯出門去。白米比糯米貴,糯米也比較有飽足感,所以馬祖人的草包都是塞糯米。各家再按照自己的口味塞些魚乾,加一些花生。

有趣的是因為草包的使用只能一次性,炊熟之後的草包必須剪開,也就不能重複利用,所以後來在馬祖人生活中,「草包」還有罵人沒有學問、沒有用的意思。

Next Pos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