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今天在西莒度過了有意義的一天。

傍晚時分先看「差事劇團」的表演《洄家了》,從現場佈景,老實說看不懂,不知所謂何來。但要整齣看完,才會發現頗有意義的藝術表演:透過面具的遮掩,演員的形容不見了,汰換成每個島上的人,無論年紀、性別、職業都可能曾經經歷過的一段故事。

從搖櫓的奇想,島嶼的身世跟命名,到最後發展出一套無聲地默劇。在節目開始時,還有很多現場來賓說「怎麼沒有字幕?」等到後來,大家都可以靜下來的,去靜靜的發現:原來這些更靠近隨著劇情的發展,越靠近時代生活的一面的故事ㄝ就越不需要透過更多言語,去來表達肢體就能傳達的情緒。

真的佈景掛上了招牌,從「魚丸店」、「裁縫店」、「雜貨店」、辣妹出現想搶生意的「撞球店」、削價競爭的「網咖」,我們看到台下的依姆越來越激動,會為了畫面的遮掩站起來,激動著說,「哎啊,嚽就是『衣裳店』(ì-loung-nǎing)」,又過了一會兒說,「啊這是『撞球店』(tsoung-niù-lǎing)!」,到了網咖,我發現依姆已經直接用國語說「這就是網咖啦!」你就會發現到原來在網咖的出現時,已經是個不是福州話主流的年代,或者這些依姆已經不是那個網咖出現的八〇年代獨領風騷的經營者了。

這個是跟著時代生活、不斷推演的一個節奏情緒,無論是透過紙飛機象徵著戰地空襲的警報攻擊,或者是像紅色與藍色的大聲公播放著不同情緒與情調,但具有共同目標訴求的音樂。在交錯的聲音之中,發現了我們各自自己所佔的、所處於的身世及立場,站下去了那一個角落後,我們就成為了我們現在的樣子。

在不斷地鞭炮聲中,我們成為了我們現在的樣子。最後在有趣熱鬧的「躃火儽」(piě-huí-lēi,跑火賽)當中,我因為超越火桶成為了全場的笑點,終於能套上孩囝,才發現原來視野是這般如同為了焊接某物戴上得多空金屬面罩;最後在鍾喬老師客語說「做得無?」(zo55 ded2 mo11,可以嗎)的聲音當中,才知道三位旁邊觀看的守夜者,來自了如同東引般全島50組家戶選出15位委員後分成三組,輪流做頭的傳統;最後在深夜的生日快樂歌合唱中,祝午夜的陳元帥,生日快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