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軍事化管制36年的馬祖,民生消費、宗教信仰、出行交通、政治體系都存有軍隊的影響。屬於不同防區的東引,有自己獨立的報紙、酒廠、苗圃、種豬場、動物園、指揮官、隊史館,自成一套社會運作邏輯。仍未退去的前線色彩、獨特的交通網絡孕育東引獨特的島嶼性格,如俄羅斯娃娃套疊在馬祖與台灣之間,擁有不同的面貌。那麼究竟在東引,有什麼不同的體驗呢?
東引,指引收復山河。在國軍來臨以前,名為「東湧」(Toèyng-yīng),由於東引島與亮島之間有深達40公尺的海溝(見海圖),船行至此都會遇到浪湧得名。位置居中國灘塗攝影聖地的霞浦縣三都澳之外,上接大陳、下接馬祖,是如同烏坵之於金馬的要衝。從東引島開始往北算起,沿途島嶼有西洋、浮鷹、四礵、岱山、南麂山、大陳,這是一片舟山漁場南片的討海天堂,上述的所有島嶼,也在1955年前歸屬反共救國軍管轄,也就是東引指揮部的前身。
海圖圖號0306 烏坵嶼至東引島含臺灣北部(來源:海軍大氣海洋局)
天氣晴朗時,見到這些島嶼並不困難。東引可說是這些島嶼對外航海的最後一個地標。在《重修福建省志》中,有這段描述:「羅湖屬霞浦縣,南接東衝,北至大金洋,中有鹿耳、草嶼、東湧等島,西洋、芙蓉二山,俱外洋孤島,緊要海汛。」東引過去是官方認定的外洋起點,也就是領海的分界線,官府與漁民一同認定,出了東引,就是從「遠海」,到了「遠洋」。
戰地政務開始,東引成為獨立的指揮部,但是魚群當然不會因此改道。大量主要來自莒光的漁民前來清明前後到此捕獲黃魚。無數的東引與馬祖漁夫會在魚季集體北上東引,一住就是兩個月。東莒漁民曹嫩妹回憶:「剛去東引時,兩個月都不能回家。後來變成一個潮水回來一次,也就是一個月,總共在東引兩個月。都會在南澳租房子睡覺。莒光去東引補黃魚的最多,因為南竿最早去做拖網遠洋漁業,大概捕到68年為止。70年左右漁船都賣掉了。捕黃魚最好的時候,兩個月可以賺16萬,但以前20萬就可去台灣買房子了。」
後期,除了黃魚,也有許多馬祖漁夫來捕龍蝦或石斑。但因為不同編制,偶爾難免有所爭執。一位1970年開始在台灣工作一段時間後,二十多歲回來馬祖的南竿人分享,當時他到東引去釣石斑魚與龍蝦,專門賣貨給商人轉運香港。由於到屬於陸軍另一獨立防區的東引救指部必須給150萬權利金,所以他記得到東引第一件事就是吵架。「當時我們是申請海上作業,但當天東引海水混濁,龍蝦得潛水抓,不准用氧氣瓶,只好在船上用空壓機,收成並不好。上岸後改釣石斑魚,結果部隊趕人,雇用的香港廣東漁民根本聽不懂。我出面說有經過指揮部申請公文,但海防士兵很強硬,說不行就不行,鄉公所出來打圓場也無法解決,只能回南竿再請縣政府開出證明公文才放行。」
在東引,政二科科長譚遠雄曾回憶除了基本業務以外,還參與島上的精神標語設計、關帝廟遷址建造、國民住宅規劃、物價制定、報紙發行等許多重要工作,宛如地下鄉長。軍方實際統治了東引,東引的歷史,在1949年後,也注定與軍事密不可分,直到今天。
系列報導:
逛在東引 https://a-laung.com/story/guangzaidongyin/
自然東引 https://a-laung.com/story/zirandongyin/
巡夜東引 https://a-laung.com/story/xunyedongyin/
初見東引 https://a-laung.com/story/chujiandongyin/
對話東引 https://a-laung.com/story/dueihuadong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