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文化處最近展開軍事據點的活化利用計畫,名為「建築轉譯」,希望有請台灣建築師腦力激盪閒置的沿海據點與內陸營區。這次,共有九位建築師來到馬祖,各有代表作遍及台灣,這些知名建築遍布全台:水頭港新旅客中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北投圖書館、921地震教育園區、富里車站等等,起初學建築的室友還以為這只是場玩笑,就知道能相聚馬祖一堂是多麼不容易。

有位建築師是室友老師,曾經在表姊臉書上看到與她一同入鏡的大合照,但或許離行太久,因此老師似乎不太清楚她的名字。一開始蠻緊張,因為對建築一竅不通,根本不知該跟這些建築師們說什麼,胡亂搭話也不是辦法。幸好他們都很親切,慢慢地在回答間,最重要目的有完成:更認識馬祖地理概況。

今天主要踏查已經委外的01、55與12據點,與這次計畫中的26、53、86據點及腰山營區。來到55據點,大家的興致都高昂起來,驚艷於床鋼架、鋼盔杯盆、溫濕控制等各項搭配起來的整體氛圍,力薦老闆阿亞提高一房七千不是問題(租金一年一萬二)。午飯後,上碉堡下坑道的廢墟踏查正式展開。這項飯後運動一整趟下來大家都吃不消,雖不至於嘴巴喊累,但是最後提問環節一致的沉默,確實每個人都耗費不少精力,特別是初來乍到,不知天南地北的熟悉當地地理的時候。室友說,在中國交換時,當地建築系學生便不會實地場勘,只要有平面圖就能自由發展想像建築形式。

行程結束後,我們自己則討論著哪個據點最有意思,兩位建築系都選了53據點。腰山營區海砂化太嚴重,而26與86據點雖是排等級的大據點(一個排有四個班)原因是起伏的地形最符合馬祖的特色,依恃大小不一、挑高拓寬的建築最有豐富的使用想像可能性。另外,是否找的到當初各據點設計工兵,訪問他會更貼近建築紋理,讓建築有生命,否則軍事坑道空間大同小異。討論中,我這門外漢才知RC就是鋼筋混凝土。潘叔在26據點坑道說剝落水泥裸露的砌石,表示建造比較早,晚期坑道都是架鋼筋。架鋼筋會敷上水泥,原來就是RC結構。聽著一群專業建築師討論怎麼有些空間特別涼爽,已經鏽蝕的鋼筋還能否安全,要怎麼測繪沒有基準面的地下坑道,聽得懵懵懂懂,能跟在大師旁邊聆聽受教,已是最寶貴的時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