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自農曆正月十七的出巡接宴開始,東引人就開始以鞭炮聲當作生活作息當作時間指標。每年最熱鬧的民俗祭典一連三天,島神白馬尊王作客天后宮。接宴是僅存西莒田澳與東引的儀式,屬於白天,不過東引擺暝最引人的魅力,還在於夜晚,夜晚的十八暝。
十八暝遊燈從7點開始出發,繞宮一圈後從中正路切進電信局廣場,經民生國宅轉警察局消防隊後,進東引國中小、右轉九棟與七棟,再從七棟前樓梯下行回中路,進入十二棟、二十棟後迴轉進宮。雖名遊燈,據說二十年前確實還有花燈的,只是慢慢人力越來越少,提花燈的小朋友都去打鼓板隊。以前是鼓板隊只有五年級才能參加,還要老師挑選及格。「現在只剩鞭炮,人煙稀少,就點鞭炮充場面,都快變成煙火會了!」
夜晚的東引,特別是電信局廣場鞭炮陣,站在郵局門前濃霧撲鼻而來,快分不清是在廟會還是在工廠。仔細觀察,東引陣頭與南竿有所不同。隊伍順序是保長公、幡旗、大鑼、銜頭旗、鼓板、媽祖香爐、孩囝(小童)、七爺八爺、皂班(呵班)八將、水火將軍、潮皇太子、小王爺、馬奴、大王香爐、大王令旗令牌、大王日月扇、大王鑾傘、夫人日月扇、夫人鑾傘。東引人分工是以「組」為單位,各組之中又有幾個家庭固定扛某位神偶。不過其中也容許變動,一戶負責扛水火將軍的家族代表表示,其實水火將軍與潮皇太子加入陣頭不到十年,是大陸贈送的。而自從他某年替隔壁鄰居代打當皂班後,水火將軍就連同七爺八爺一起改由阿兵哥負責。目前東引人負責扛孩囝、皂班八將、小王爺、馬奴,其中六位孩囝是東引國中生擔任,有著學長學弟制訓練傳統。
特別的是,未曾在田澳見過的巡夜在今晚遇上了,而且還是場禁止攝錄影的儀式,這在馬祖參與民俗祭儀來,可說是頭次。當八將皂班在主委插上貢香後,安靜無聲出發。維德哥捧著五路令牌在後,他輕聲說這代表大王軍令抓拿。從忠誠門往上,隊伍沿中路各自散出,蒐集掛在門前,用紅綿繩將一疊紙錢捆成的元寶。幡旗、竹枝、高照後,大鑼、皂班尾隨,八將七處蒐集類似補庫的元寶,獻給出來捉妖的大王。
我跟著民生國宅一路,元寶一一盡收帆布袋,先沿馬蓋先餐廳一側收齊,再往今友緣餐廳下行。最後,在郵局廣場集合,沿東湧大飯店樓梯轉莒興回到中路。八將有高度默契,禁止出聲的規定也不許他們多言,除了風聲、麻袋聲、「喀喀」的剪刀聲,整座南澳沒有了其他的聲音,只剩一處仍亮著神龕紅燈的人家,透露生息。
從午夜12點準時擊鼓鳴鐘開始到結束,費時不過45分鐘,但一路上盡是粗獷成年男性的「威、武」之聲,肅殺之氣氛衝擊,完全與馬報可見的田澳巡夜截然不同;沒有鼓板,只有大鑼,出發前密如雨點的擊鼓鳴鐘,更有武館升堂的山雨欲來。
因爲儀式一直到凌晨3點才會做三獻(tsǒ-làng-ngyǒng)結束,決定先行休息,回程路上碰到在地年輕人,和她分享所見所聞。「什麼?!你居然去了,我從小到大都是躲在家裡,到現在都沒看過啊!」對方面露驚恐的跟我這樣說。我倒從被她的驚訝嚇到中,這才清楚感受東引巡夜一般是要生人迴避的肅穆,而我冥冥之中先獲得了鄉長的許可,只能迂迴相信也是上天的安排,希望將文化記錄傳承,繼續保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