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月食(nguoh-sěik),是一種發生在農曆十五左右的天文現象,這一天由於地球介於月亮和太陽的中間,當代表太陽軌道的黃道面和月亮軌道的白道面相交時,照亮月球的太陽光被卡在中間的地球擋住,便沒有了來自太陽的反射光芒,呈現一片血紅色黯淡的不尋常現象。這幾段過程,天文學家分別命名為:食暨、食甚、生光、復圓等過程,考量月亮相對於地球及太陽的移動,這些過程中月亮先缺一角與再露出光芒的方位是一樣的,也是常見的高中地球科學考題(有興趣可以從月昇月落的移動方向思考看看)。

月全食簡圖*

在漢人思想中,這樣不尋常的現象是因為天上的狗把月亮給吃掉了,所以福州話又稱這種天文現象為天狗食月(thièng-ngiū-siěh-nik)。上述福州話都是在由中國方面搜集的田野資料,至於馬祖過去以福州語/閩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年代,同樣傳承對於未知事物敬天畏人的心情。馬祖閩東語有句諺語「莫咬伲囝二個耳」(Mò kâ niè-iāng nǐ-a ngêi),傳統的馬祖長輩教導,如果小孩用手直接比著月亮,耳朵是會被割下來的,從小灌輸直接手指他人,是沒有禮貌的行為。更有首兒歌《指月亮》這樣寫道:

「月大奴細(Nguoh tuei nù sǎ)

伲囝伓捌字(Nie-iāng ǐng-meik tsêi)

莫剪伲囝目(Mo kà nie-iāng moeyk)

伲囝耳好郎郎(Nie-iāng ngiê ho loung lòung)

犬囝耳去半段(Kheing-iāng ngiê khǒ puang-nôung)」

此外,還有些與月亮相關的諺語。來自西莒的諺語說到「天上都是月囝囝」(Thièng-nuông tù-lêi nguǒh-iáng-iāng),意思是「無星(mǒ-ling)」,也就是沒良心的同音。另一句說:「十七十八,月上目瞌。」(Seik-tshik sěik-páik, nguoh suông moeyk-kháik.)意思是:農曆每月十七十八,月亮都在閉眼睛後才升起。目瞌(moeyk-kháik)是閉上眼睛的動作,十七約是九點左右月亮昇起,這凸顯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人睡覺時間,因為宵禁,又因為早上趕著凌晨管制解除去出海捕魚,可以說是非常早的。

月亮對於馬祖的夜空來說是明亮的存在,至今要在馬祖追藍眼淚的攝影玩家,都知道要避開月亮滿月前後才有可能拍出好照片。過去馬祖的漁夫也仰賴月亮當作天候指標,盛傳月亮有時平平,有時很彎很高,有時又一半很光。也就是月平(nguoh-pàng)時候天氣很好,月欹(nguòh-khiâ)時候風會很大,一定會變天。如果能順勢觀天象判風勢,搭配正確的潮水,就會有大滿儎。 月亮對於馬祖人而言,從古到今都是生活智慧的一部分。

*本文感謝台灣暗空協會劉德洋副會長製作的月全食簡圖,和下列馬祖長者的生活經驗分享:王花俤(北竿)、林金聚(東引)、林國國(由林晏如採訪)(北竿)。

參考資料:

1.陳漢樹、陳曉苓、王花俤、林錦鴻、蕭建福、翁玉峰、陳崇順、陳君武(1997)。連江縣立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材全冊。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2.陳高志(2008)。馬祖俗諺析論(壹)。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3.陳高志(2008)。馬祖俗諺析論(貳)。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