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這本書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析軍隊管控士兵策略的理論,後半部撰寫心輔中心遇見的士兵百態。作者是在莒光鄉西莒島旅部服役一年的義務役二等兵,兼具社會學與心理學背景,前半部分析集中在國家合法暴力的角度思考,梳理軍隊如何達成士兵身體與言語的一致性,所謂行軍全體步伐得統一90°轉彎,沒有長官命令前,不可以做出個人自主的發聲,都是在相異來歷的士兵背景下,重新打造個人如均質原子的小社會措施。

後半部的撰寫基調相比之下偏向軟性,書寫個人故事,也算呼應前半段,重新看見原子化士兵原本作為人,彼此多樣化的社會背景。人終究無法以原子化約,有情緒、有本能的人如果不適應軍隊生活,反彈抗拒的力量不可小覷,過往到今日馬祖士兵的死亡主因,心理的感情、霸凌、想家都佔一定比例,此時就需要輔導機制,比如志工媽媽。馬青協會理事長曹雅評在推薦序寫道:「這些女性必須藉由和阿兵哥打交道來增加營收,另一方面,是這些女性在社經和家庭權力位階,與那些菜鳥兵差不了多少,因此,更能以同理的心情去撫慰他們的心靈。」

7月16日我在北竿住進一位馬青父母開的民宿,晚上一起烤肉的時候,媽媽分享了同樣的看法。她喜歡跟阿兵哥聊天,甚至說要不是因為這些阿兵哥,她早就想離開馬祖居住。她喜歡阿兵哥分享生活點滴,也包含失落的感情與被責罵,聽完就會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服完役期。「他們總說我不了解軍隊生活,我就跟它們講,我也要侍奉婆婆,我也有壓力呀,但是通常換個心情,很多事情就能解決。」無獨有偶,西莒島也有這麼一位志工媽媽,他甚至就嫁給曾經在此服役的士兵。女性以其不同的性別角色切入,又用相同的社會地位比喻勸說改善阿兵哥心情,是國家在實行合法暴力之餘,非正式管道又得實質弭補權力管理漏洞的矛盾展現。

作者在軍隊中擔任的心輔官,也具備陽剛操課外的緩和調劑功能。但不僅是文中個案獲得心靈排解,作者從個人經驗參照,重新塑造自己的社會觀。舉例是作為社會弱勢以消極作為武器,偷懶的學長引伸出在給定同樣責任約束下,究竟誰是弱勢的質疑。

文中還有許多故事,堆疊起來作者這一年的人生。有一種說法,軍隊就是人生重新洗牌的試煉場,在這能遇見各種超脫每個人既有的社會經驗想像。吹噓作為老兵當年勇的招牌象徵外,或許也是每個男人紀念這種絕無再有的時刻,一種最好的記憶方式。莒光作文簿是一種更精華的記憶展現,不僅提供作者,也提供每一位曾經當過兵的男人,用新角度看待自己,看待這段絕無僅有的第二人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