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橋頭太成肉包

在橋頭糖廠,走出捷運站外,有一間太成肉包店。意外巧遇這間久仰大名的包子店,立刻買一顆35元的招牌鮮肉包。

起初知道「太成肉包」,是被已故飲食文學前輩魚夫先生的採訪吸引。他探訪第二代在橋頭市場的「陳家第二代老太成肉包」時,根據攝影畫面中店家貼出的剪報,福州肉包的特色在於「福州口味少了油蔥和爆香,以生肉調味後包入麵糰中蒸熟,味道獨樹一格。」

據稱,該店起源自1936年,福州人陳雲𣛮來到橋頭創立「大成飲食店」,後來逐漸以肉包聞名,在街頭巷尾騎著腳踏車叫賣。幾經傳承後,今天來到的,則是另間第二代傳承的「橋頭太成肉包」。這間肉包在第三代接手後已經企業化,位於橋頭糖廠的即為分店,門口充滿許多可愛包子公仔的形象看板。

雖然年輕人接手後,研發出許多新口味。但是以肉包為店名,自然經典款商品還是「招牌鮮肉包」。

咬下這顆肉包,首先感受到包子皮的香氣。皮略有彈性,更難得的是皮薄可不減麵香,咬下幾口還會慢慢出來甜味。至於餡料,肉餡並不油,不像老家饅頭店肉包既沒調味又會噴油,讓我留下嘴唇燙傷的負面記憶。相對地,太成肉包的絞肉餡很細緻,肉也選過,筋部少不卡牙縫。調味的部分,肉餡也充滿醬香(官網說內含有五香粉),幾乎可以說,像曾經幼時外婆手作的家常蒸肉餅味道,只是蛻變成減糖減鹹的肉包餡版本。

參考資料:

魚夫(2022)。「饅頭包子的美味、巧味和知味」。獨立評論@天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11841 

品牌故事(無日期)。太成肉包。 https://www.tcbz.com.tw/h/about?key=8px8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