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鹿港,仍有許多店還殘留福州痕跡。
第一市場內知名的商舖蔡澤記與弟弟後來另設立的漢彬,他們售賣的扁食燕就是見證鹿港福州人的活化石。今天,實際點一碗綜合湯,蔡澤記與漢彬的扁食燕、水晶餃與丸類大小有所差異,不過都仍採古法,特別是扁食燕以「肉包肉」形式,將肉捶打後滲粉製成燕皮、再包肉餡。漢彬第四代經營者蔡老闆說,這是他們泉州人在阿祖時代向一位福州師傅請教後,就設攤一直賣到今天。早期還賣炸磅皮(tsìnn pǒng-phêr)煮湯等,因為不符合現代人飲食習慣,才剩下蒸丸、水丸、扁食燕跟水晶餃。不同於一般福州的扁肉燕,包完需要先蒸熟才不會入鍋滾煮之際散開,蔡老闆表示因為他們的皮打製時就有加入比較多粉,相對乾燥下保存就能正常入庫冰凍,如同一般餛飩水餃再下湯鍋煮熟即可。至於蒸丸與水丸都是肉絞碎滲粉打製的肉漿,老闆表示兩者差異在做法不同下,蒸丸濃縮肉汁的精華兼有濃厚胡椒香氣,並且採用豬後腿後,比較有嚼勁,水丸則加入荸薺相對有滑脆口感。

「蒸丸,這是人家古早味的東西,現在很少人……」談到不同的丸子特性,年輕的老闆不免稍微感嘆了當代的飲食口味差異。除了不符合經濟效應,一個蒸籠蒸40分鐘可能是蒸20斤,水丸卻可以一直丟,40分鐘可能5、60斤。「所以我一直覺得這不划算,又覺得現在年輕人不喜歡。那個[蒸丸]嚼起來感覺比較硬,然後再用蒸的……肉質也有差,是選豬的大腿後側,一直在動的部分,所以肉質基本上就會比較紮實,水丸比較軟的漿去做就沒辦法。」老闆的憂心,是所有傳統老店在面臨該傳承或者創新,都會遇到的共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