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新利大雅餐廳

新利大雅餐廳是當前台灣福州菜的文化寶地。小時候對於新利大雅的印象,是在西門町高中制服書包背斜在身上逛街時,隱約對於樓下不起眼,可是LED小燈泡排列投影出的「福州」兩字印象深刻。

今天走進來,是這家店近五年來的第二次搬遷。剛開口問老闆,老闆就用具象的數字說著這間店的意義,「我做了38年,我虧了兩千多萬。還是要開下去為什麼?看我牆壁上寫:『秉持用正統的福州菜,讓懷舊的人找到安慰,更讓嚐鮮的人看到堅持。』」老闆蔡政見說,當前房東是聽到了「西門的福州店」,才答應租給他的。

他的店,就是西門町的房租興衰史。從峨眉街緊鄰北平一條龍餃子與阿宗麵線的老店勝利餐廳,到38年前接下父親與老股東們共同改於西寧南路經營的新利餐廳,2001年再購買隔壁同街幾間店舖之外的大雅餐廳後,蔡政見將餐廳名稱合併為新利大雅。過去,餐廳在最熱鬧的萬年商業大樓對面,擁有兩層樓的營業坪數,許多電影導演都是座上賓,直到2010年搬遷今日百貨(今今秀泰影城)樓上至疫情前退租,到兩個月前才從康定路搬回西寧南路。「 這邊的地緣比較好,[康定路]那邊是淡水河邊。這邊是西門町,我以前的生意都做西門町的,還有過路客與觀光客,那邊是老主顧才會去。」

現今西寧南路的店裝飾不能說華麗,甚至是復古,但從店內大圖輸出的海報就知道,老闆對於餐廳的核心——菜,毫不馬虎。左側牆壁上,他已經為第一次來不知道餐廳底細的食客搭配好四菜組合。我們按照老闆的建議點餐:海鮮米粉、腰尤海蜇(爆雙脆)、蚵蛋光餅、炸糟魚片,加上心心念念的鳳凰搗粉(táu-hung)、佛跳牆,再加一份甜點糯米卷煎,就算完成了標準的五菜一湯一甜品,享受一頓理想中餐午後。

爆雙脆

聽著老闆說,每一道菜都與福州緊密相關。海鮮米粉使用蝦油爆香,米粉是外婆口中的粗米粉、也就是粉乾。光餅採炸的方式,加上牡蠣煎蛋,大概是接近西方速食等級的福州版炸物。捲煎,福州話就叫做kuǒng-tsieng,老闆特別強調裡面還有豆腐皮,是將糯米慢慢在煎台上慢慢製作而成。紅糟魚不同於餐廳菜單上看到的圖片,採用地瓜粉入油鍋。特別請教老闆,老闆說過去外表是糊上麵粉,其實外面都有色素染色,不符合現代飲食習慣,放久又容易出油,「那現在這種的話,直接紅糟去醃,醃了之後直接這樣炸。糟炸出來之後,顏色會變,它不會完全變紅色。[過去的]那個紅糟魚比較傳統,但這個比較健康。」這樣子與媽媽記憶中外婆的做法迥異的紅糟魚,卻和馬祖的做法類似。

搗粉

所有點的福州菜中,最令人好奇、也最講究功夫的,應該是佛跳牆。佛跳牆採用炸排骨、豬腳、香菇、魚皮、栗子、筍片等等,應該還有加點老酒香氣,偏向台式,不過沒有芋頭與蒜頭。問老闆為何如此,常去福州交流的老闆說,要向聚春園那般魚翅鮑魚等高貴食材的料太貴了,所以改成現在款式。

滾煎

老闆很好健談,也不吝嗇分享自己發跡的歷史,告訴我曾經有無數政商名流來過他的餐廳餐桌上,從電影發佈會的李安,到多為擔任技術官僚的前行政院秘書長王昭明、前海基會秘書長高孔廉、前財政部長李述德,以及馬祖前輩陳儀宇老師等,都是熟如家人的店內座上賓。

一家活的福州菜餐廳,一家活的福州史。

交通: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