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住處不遠的復興路上,經過6日至8日兩天兩夜的熱帶性低氣壓大雨後,不僅帶來自2004年的193毫米累積雨量,更形成多處崩塌現象,特別是在北竿島。
至於在南竿,以復興路為例,有兩處緊鄰的岩屑崩滑。他們分布的長度分別達18與22步距,換算也就是10.8與13.2公尺,高度則約莫7.2與8.8公尺。一般土砂災害在台灣區分岩體墜落/滑動、土石流、岩屑崩滑三大項,依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定義修正自Vernes(1986)分類,岩屑崩滑指的是小岩塊及土壤本身的墜落、傾覆與滑動。簡單的說,岩屑崩滑要素為土石與坡度,加上水流帶動大量土石沖刷才能稱為土石流。就現場所見,並沒有土石流常見導致大量土壤地基流失,甚至道路中斷的現象(不過不排除其他地區發生之可能,例如芹壁中山國中)。兩處岩屑崩滑呈現上段窪狀發生部與下段趾狀堆積部兩種型態。上段發生部像湯匙去挖冰淇淋的圓弧狀,一般坡度在15°以上;下段堆積部像人的五趾散開,一般坡度在10°以下。兩處岩屑崩滑的基本組成都是鬆軟的碎石跟泥土,這些碎石用手一摸基本上就可以捏碎,敲打在地面上能輕易裂開好幾塊,是一種高度風化的表現。堆積部的岩塊中,只有白色跟黑色兩種顏色礦物,白色部分在馬祖岩石中大部分為長石,黑色部分是角閃石或黑雲母,兩種礦物皆常見於花崗岩。不過一般觀看老屋都會有紅褐色則沒有出現,反而以粉末形式沾黏在這些小岩塊上,這代表的意義可能是風化析出的鐵元素已經全數在土壤中,這個地方的風化程度高。
放大尺度來看,兩處岩屑崩滑裸露出的山坡地從坡頂到坡腳皆是厚厚的紅褐色壤土,證實了推論的可能性。一般馬祖土壤常見紅色為主,正是含鐵量高及風化程度高使然,在高強降雨下,加上道路開闢造成原山坡的坡腳被移除,產生了人工下的自然危害。
行車路上,不斷看到有鄉公所員工為了道路暢通,清掃路面土石。馬祖地小人稀,清理容易,卻也正因地狹山陡,需要注意環境開發。具體建議上,除了地質公園應該在地景導賞加入山坡地防災教育外,希望金馬地區能盡快通過山坡地劃定工作,納入「水土保持法」執法範圍。戰地軍管造成立法範圍沒有涵蓋四鄉五島,既有古厝與柴埕被劃地就無法開發,加上土地返還問題使現行法律窒礙難行,但過去祖宗們也不會任意闢地,再大興土木,山林自會回到其平衡狀態。
參考資料: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6)。山崩、土石流(坡地災害潛勢)。災害潛勢地圖網站。2021年8月8日,取自http://dmap.ncdr.nat.gov.tw/主選單/熱門災害主題/山崩–土石流–坡地災害潛勢/
曹悅華(2021)。馬祖雨量破紀錄!氣象局解除劇烈豪雨 明各地雨況看這。聯合報(8月7日)。2021年8月8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1126/5658048/
陳鵬雄(2020)。山坡地劃定草案地方說明會 鄉親:法令要因地制宜。馬祖日報(10月7日)。2021年8月8日,取自https://www.matsu-news.gov.tw/2010web/news_detail_101.php?UID=2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