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是我一直想來的地方,自然地理與人文發展都有和馬祖類似的背景。
之一 火山、日出峰、雪門台婆婆
濟州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0萬年前的火山爆發,最近一次火山活動是在一千年前。其中最高峰是漢拏山白鹿潭(한라산 백록담),這座位於山頂火山口的湖泊,海拔達1850公尺,是韓國的最高峰。整個濟州島以漢拏山為中心,從山頂經過「中山間」地帶延伸至海邊,島上還有368座小火山,濟州話稱為오름(音譯為奧稜)。濟州化有自己的特色,保留了古代朝鮮的聲音。在朝鮮時期(1392-1897)開始,濟州話中就缺少「ㅏ」的音:馬在濟州島,不是叫一般韓國人說的「마」,而是發音接近「ㅁ、」。其中「、」的聲音介於「ㅏ」(a)跟「ㅗ」(o)之間。這些獨特的語音現象,也代表濟州文化有別於韓國本土的孤立性。
同樣地,濟州有自己的神話。相傳雪門台婆婆(설문대할망)是濟州島的創世女神,她的頭部位於漢拏山,張開雙手形成了濟州島的東西兩端,身體則延伸至南方的島嶼。她有500個兒子,一天,兒子們外出打獵時,雪門台婆婆在家煮粥,不慎掉入大鍋中。兒子們回家後毫不知情地把粥吃光了,當他們得知真相時,痛哭失聲,最後化作石頭。
在濟州島,各地都有與雪門台婆婆有關的遺跡,其中包括知名景點城山日出峰,傳說這裡有一塊石頭就是她當年點燈的燈台。而有一天,雪門台婆婆小便時,因為用力過猛,導致城山日出峰的一角與陸地分開,形成了牛島。
濟州島的岩石多為玄武岩,充滿了熔岩流動時產生的孔隙。島上也有一些由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凝灰岩,其中最著名的是構成城山日出峰的凝灰岩。這座峰頂是一個火山口,原本是個獨立的島嶼,在朝鮮時代,退潮時會露出與濟州相連的土堤,漲潮時則被海水淹沒,當時這片地區被稱為「甁口」(병구)。
島上的山茶花被稱為「冬柏」(동백꽃),是濟州島的代表花,象徵著濟州人歷經艱難後依然充滿生命力。位於朝天邑善屹里的冬柏東山(동백동산),是濟州的國家森林保護區。東山意為小山丘,這裡有恆溫16度的風穴,熔岩流下後形成石頭,石縫間飛來的種子生根發芽,形成了特殊的自然森林,濟州人稱之為곶자왈,裡頭還有池塘形成的濕地(습지)。這片過去沒人居住的濕地森林中,有樟樹(곡나무)等叢林,還可以看到當年砍柴時留下的石頭堆,這些石堆在砍柴過程中,是用以砍下木頭燃燒成炭時,調節火焰溫度。曾經被忽視的森林,現在則成為多樣化的自然保護區,是北方植物南界與南北植物共存的地方。區內有許多珍稀動植物,如瀕危的蒓菜、田鱉、蠑螈和紫綬帶鳥等,也適合蕨類植物的生長。有一單屬單種的蕨類,就僅出現在此。
冬柏東山於2009年申請成為地質公園的一部分,2010年成功列入地質公園網絡。濟州地質公園於2013年舉辦亞太地質網絡會議,2021年還線上舉辦了第九屆地質公園總會會議。今日,濟州擁有13個代表性地質點和12個綜合性地質區域,這些諸如後來造訪濟州世界自然遺產本部、擁有綿延14公里長出20個熔洞的拒文오름,需每四年會接受一次評估。針對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地質公園提供「GeoSchool」體驗活動,並對初高中生及當地居民開展教育活動。自2011年以來,地質步道計劃吸引了三十萬遊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步道是水月峰(수월봉)。此外,濟州還推動結合民宿和當地美食的「Geo Branding」計劃。在參訪濕地中心,拜會善屹里村代表夫相哲先生、社會協同組合善屹岬理事長高澤相、濟州地質公園總管理組李藝珍博士等專家後,曾在杭州做過生意的高澤相理事長和我們同行,跟著解說員帶領我們深入了解了濟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此外,濟州島上還有一棵被列為天然紀念物的櫸樹(느티나무),據說已有1000年的歷史…
之二 戰爭、死難、當代史
這棵櫸樹位於濟州東部的城邑民俗村。
濟州作為特別自治道,道之下設有市、邑、面、里等行政區劃。在北部的是濟州市,南部是西歸浦市,大學醫院都在北部,所以人口多;而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西部,東部因多山地形,保留了較多傳統遺跡與老建築。其中一些老建築可追溯至1400年代世宗大王時期。隨著西部的發展,這些傳統房屋一直保存下來,直到1984年漢城奧運時期被列為保護對象,成立了位於故時旌義縣的城邑民俗村。島上的文化象徵石頭爺爺,48尊中有12尊就位於民俗村。
民俗村中的房屋以茅草屋頂為主,除了用作旅館的建築外、大部分居民家中沒有大門,前院門口有三根橫桿,當所有橫桿都掛上時,代表戶主出遠門;而掛上一根橫桿,則表示戶主很快就會回家。村內還有一間稱為「客舍」的建築,供新官上任時前來祭拜孔子後在此簽名,象徵正式就任。濟州島在高麗時期(918-1392)被稱為「耽羅」,直到明朝時期(1416)才被改名為濟州,當時的首領稱為「濟州牧」。濟州牧管轄兩縣,其中一縣為旌義縣。我們的導遊宋小姐的家族世代正是擔任縣監,自1800年代以來,他們家族已經是「來自陸地」的第八代子孫,直到宋小姐的祖父仍然擔任縣長,他們的家族也居住在村中,還順道參觀了她家的老宅。導遊說,村中的建築除了城牆遺跡,包含她家在內,大多是六、七年前重建。而她家老宅經過改建,將廚房與倉庫變成了AirB&B民宿,原本飼養馬和羊等動物的前院變成自宅。
濟州島自古以養馬聞名,據說短腿濟州馬是成吉思汗征伐日本前帶來的蒙古馬,與當地馬匹交配後而成。導遊說韓文有這麼一句說法:「人出生送往首爾,馬出生送往濟州。」可見濟州島上的馬匹品質優良,是獻給國王的貢品之一(其他貢品還包括濟州的橘子、鮑魚和黑毛牛。據說黑毛牛被帶到日本後,進一步發展成為如今聞名的和牛)。
濟州的歷史夾雜在整個東亞地域之間。在1947年3月1日至1948年4月3日間,濟州島發生了「四三事件」。當時的韓國總統李承晚在美國支持下,推動南韓為選區的選舉,但濟州人對於選舉沒加入北韓地區無法接受。由於濟州地理上接近日本,加上金日成曾在日本留學,濟州人較為支持北韓的立場,引發李承晚對濟州人的強烈不滿。最終,濟州事件導致全島約1/10的人口傷亡,其中包含許多小孩和老人,約三萬人逃往日本。導遊說,自己先生的爺爺奶奶在事件中,當一位警察告訴他們事件結束,可以出來時,奶奶還特地穿著新衣,上了說是要護送他們的卡車。但是眾人發現氣氛詭譎,後來跳車逃生。許多人未能倖免於難,包含這兩位老人家。1948年4月3日,城山邑發生了大規模屠殺,四三事件中的四百多名死者,有兩百多人在城山邑這個三面環海、無退路的地區被射殺。她的小姑也因此在每一年,都要替相同年月日死亡的公公和自己的父親做忌日。當時先生的奶奶已有三個孩子,原本也應該在一次小學集合中遇難,但幸運的是,一位善良的警察,讓在場的小朋友倖免於難,包含她的公公。
導遊宋小姐的家族,就是韓國的古代史;至於她先生的家族,則是近代韓國的見證。而先生作為大兒子,宋小姐也分享自己對當代韓國的看法。她說,她不厭惡儒家思想,因為她和二嫂的家務責任就差很多。有同團人說,但這樣遺產也不少,可是因為先生家沒有什麼遺產,所以她說:「遺產就是責任。」她認為韓國重男輕女,女生沒有讀什麼書,其他弟弟都唸物理等理科,在公司上班,她則曾在大阪留學兩年,帶日本團。但由於政治問題,韓國與日本停止交流,又轉而在補習班學習兩年,並取得中文導遊執照。結果韓國部署薩德系統及MERS疫情影響,韓國政府改補助學習東南亞語言,她選擇了印尼語,但最終決定休息三年,放棄了印尼語的學習。
雖然中國遊客少了,但一路上的餐廳都有聽得懂中文的服務生。像是一位大姐說自己哈爾濱,嫁到濟州島已經十年,「還是聽不懂韓文」。原來自2006年起,只要投資五十萬美元並在濟州居住滿五年,即可獲得永久居留權,這項政策那時吸引了大量中國的移民設籍。
之三 海洋、海女、偶來小路
濟州人把前往首爾或釜山稱為「去陸地(육지)」。在1600年前的朝鮮時代,男女同工,但由於國王對婦女的生產要求過於苛刻,持續了兩百年,許多男人選擇逃往陸地,留下來的女人則肩負起工作、撫養父母和照顧孩子的責任。
濟州有「三多」的說法:石頭多、風多、女人多。據說幾年前全島有超過3000名海女,而現在則剩下2800名,其中三分之二是70歲以上的女性,甚至有些海女已經90歲。導遊提到,她的外婆也是一名海女,專門捕撈海膽,並感慨小時候吃現撈海膽的滋味,永遠無法忘懷。
這種海洋的滋味,對於海洋也是生活一部分的馬祖人來說,特別有感觸。晚餐過後,有人指出餐廳外的水產是黃尾鯛(uong-mui-liu),這種魚一年四季在東引出沒,特別是冬季時咬得最多。將油脂豐富的黃尾鯛煎過後,加入蒜頭、醬油和辣椒紅燒,是馬祖人特有的美味。
一大早,許多人前往濟州最大的東門市場探訪,看到許多販賣鯖魚乾的攤位。中午時,大家品嚐了鮑魚切絲石鍋飯,店家建議將飯挖出後倒入冷水製作成鍋巴湯。眾人注意到桌中央的烤鯖魚,並討論起鯖魚乾,有人認為它與馬加魚相似,兩者是近親。不過,馬加魚如果不立即食用,放進冰箱後會有腥味,而鯖魚因為油脂豐富,烤起來特別美味。有人認為,馬祖的魚類保鮮技術不如日韓,因此馬加魚只能做成魚丸來保存。
這次每餐都很有特色,例如在黑豬一條街上,大家享用了烤豬肉,搭配大量的蕨菜、辣椒、水泡菜、大醬湯,以及各種泡菜和豆芽等小菜。即使沒有海鮮,某天早上的三明治也是一位導遊朋友的主廚弟弟製作。這位主廚原本在飯店任職,後來自己創業,選用的材料據說也是新鮮的番茄等好食材。我們還參加了地質食物體驗,馬祖媽媽們在還沒聽完講解時,已經把麵糰揉好變成家常刀削麵(갈구수)了。即使大家都已經知道怎麼做了,解說員還是請大家聽他詳細說明。解說員分享,這些麵糰是早上六點開始發酵,以7:3的比例將橡樹果與麵粉混合。麵糰要壓得扁一點、薄一點,再捲起來切,還要加入雞蛋和蔥。
不過,三餐還是脫離不了以海鮮為本體。第二天早上,我們嘗試了台灣去年設分店的「本粥」,裡面的海鮮粥滿滿的蝦仁,撒上白芝麻和紫菜,配有魷魚醬、醬牛肉和泡菜。晚餐則除了有生章魚的海鮮泡菜火鍋,還品嚐了馬頭魚乾、白切豬肉,以及最後一晚宋小姐推薦的用醬油、大蒜、薑汁烹煮的濟州版薑汁燒肉,我也是在那時第一次吃用糖和醬油醃漬當作配菜的嗆蟹。不同於馬祖,餐桌上的嗆蟹以腳為單位切段,馬祖人則會將蟹切得很碎,幾乎像XO醬般融為一體,並加入黃酒,是一道特色料理。在早上擁有濟州特色的萬歲湯麵本店,只取魚鮮味而丟棄魚肉的豬肉湯麵(고기구수)和魚尾湯麵(멸치구수)是招牌料理,後來店家又研發出清淡魚湯頭加肉片的綜合湯麵(멸고구수)。幾乎每一間餐廳,包含社區體驗食堂在內,都有自備熱水、茶包和咖啡粉,甚至有一台自動三合一咖啡機,能餐後自己沖泡。
濟州的海女文化更令人感嘆;參觀海女博物館時,大家了解到濟州海女使用不同的鉤子來捕撈鮑魚和螺貝類,並在展櫃前討論這些工具在馬祖的使用方式,結果大家一致認為馬祖人更厲害。然而,濟州對於海洋歷史的梳理與自信,馬祖的團員們都感到震驚。觀看介紹海女的影片時,影片中提到海女會以歌聲表達辛苦,團員感慨道:「這不就是我們的啼嘛曲嗎?」他們接著提到,馬祖的婦女在公婆或親戚出殯時,會唱一些沒有固定曲調的歌詞,訴說自己的艱辛,這與濟州海女的文化十分相似。影片中強調,保護海女是濟州在21世紀的重要責任,因為海女的未來就是濟州的未來。這一點打動了在場的馬祖團員,雖然只有二十多人,但掌聲響徹環形播放室。
在另外一場位於濟州世界自然遺產本部播放的4D影片中,我則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當主角要將果實投入漢拏山,以拯救魔王不殘害濟州時,仙女說道:「魔王代表死亡的力量,所以要守護一草一木,讓生命延續,就是守護濟州島。」從傳說到歌謠的文化,不僅是研究調查上的搜集,濟州對海洋和島嶼的空間規劃也非常細緻。與馬祖一樣,濟州也曾歷經過日軍指導。在前往日出峰的路上,我們看到了在戰前為準備焦土戰而建造的海上坑道。濟州的「偶來小路」是由26條環島步道組成的環島路線,我們在第19條步道旁享用晚餐時,注意到一路上設有不同顏色的小馬標誌和隨風飄揚的布條,標示著我們的位置。石頭路段上還鋪有帶有編織花紋的麻毯,據說這也是濟州的傳統,維護得非常好。步道雖然蜿蜒曲折,高低起伏不大,遊客還可以根據護照上的地圖按圖索驥,這是一種馬祖可以借鑑的自導式步道。
無論是硬體建設還是軟體維護,濟州的解說員和影片中的橋段,都展現了濃厚的文化自信。歸根究底,唯有以自身文化為基礎,時刻銘記要守護的地方價值,才能透過各種手段展現出自信的鋒芒。
參考資料:
1. 濟州偶來小路JEJU OLLE TRAIL。VISIT JEJU。https://www.visitjeju.net/zh/themtour/view?contentsid=CNTS_200000000011293
2.濟州誕生神話。濟州觀光公社。https://ijto.or.kr/chinese/index.php?cid=16
3.城山島變成城山半島的故事。濟州日報。https://www.jejunews.com/news/articleView.html?idxno=220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