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閒來無事的周末,下午來到勝利堡,近期值得一看的新景點。
堡內規畫周全,實境佐以聲光投影(裡頭有VR),跳脫博物館平面展版標配的窠臼,靈活地再現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裡頭有許多閱讀區,提供許多回憶過去戒嚴的詩詞、散文與訪談錄等在地出版品。有件作品《島居》道:「當然,島上守軍也會還擊,在前一日先經由各村公所廣播周知,並在地方報上登載炮擊時間與方位。因此,記憶裡常在清晨睡夢中被震動大地如連續定音鼓一般的機槍聲與炮擊聲驚醒。」倒想起剛來前兩周那場就吵得睡不著的聯信操演,記得結束終於那天,我鬆了一口氣……。原來,自己以為的不尋常,是島民這三十年來的日常。至於另一頁,我則翻到熟悉的馬祖民防自衛隊宣誓詞:「余謹以至誠,在擔任戰鬥村自衛戰鬥時,宣誓效忠國家,絕對服從長官命令,抱與本村共存亡之決心,殲滅來犯敵人,誓死達成交付任務,完成確保馬祖神聖使命,如違誓言願受最嚴厲制裁。」先前沒有在馬祖做兵,熟識的家人好友也不曾與馬祖有淵源,那為何竟如此熟悉?誓詞?我想到了在成功嶺開訓的第一天:
「余敬謹宣誓,效忠中華民國,恪遵政府法令,服從長官命令,盡忠職守,嚴守秘密,如違誓言,願受嚴厲之處分。謹誓。」
相通的結構,相似的語句。
走出勝利堡,也不知是不曾這樣漫步在濱海大道上,或者真的身臨其境後,觸動了敏銳的神經,一開始沒留心,但漸漸發覺軍事基地是隨處可見……那是砲台,還是營房?這沒關係,就算不清楚功能,塗上了迷彩的標準配備,想錯認這些軍事設施也很難,涼亭蓋上了遮掩,瞬間也能變成一座崗亭。
原來,距離戰爭的遺跡,我們沒有想像中的遙遠。
或許唯一特別的,就是珠螺村的天馬營區上面的連江軍人公墓吧!作為紀念性建築,理所當然沒有塗滿又黃又綠的油漆。穿越于右任親題的牌坊,越過觀景暨烤肉平台(用燒烤紀念同死於煙哨的戰士,想來諷刺地頭皮不禁發麻),滿地松林針葉添滿蕭瑟的荒涼,而咸豐草漫生,蠻橫地在石塊間的夾縫中,竄出朵朵黃花。建築的設計很特別,融合了封火牆的閩東特色,同時外觀又捨磚紅飾以黑瓦白牆,因而傳統之虞不失莊重。往下另有一條岔路,有座石碑矗立在路口:
「中華民國五十二年
成仁路
班超部隊構建」
在這座島上,有許多路口都留有這樣的牌碑(很好奇究竟取名為了砥礪不忘鎮守邊疆,還是暗自盼早安歸故土)。但是,這一座特別喜歡,有著簡而有力的名字。
幾天夜晚冷風起,一鍋暖心扉的羊肉爐,便早早幾天前在我們之間就達成了共識。騎車到四維,名為小木屋實為鐵皮的房子裡,羊肉、丸子、水餃、高麗菜大火燉煮,不負當初的決定。只是,一鍋定價八百、菜每盤一百(其中一盤水餃只有十一顆)、小菜每盤五十,吃下來肚子飽了,總價一千八也飽了老闆的肚子。